職位推薦
- 珍格醫療-臨床銷售 15001-20000
- 地奧制藥-醫藥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醫療-醫療設備銷售經理 面議
- 大唐-兼職招商經理 面議
- 景德中藥-直營經理 6001-8000
- 安邦醫藥-省區招商經理 8001-10000
- 恒瑞醫藥-醫藥信息溝通專員 6001-8000
- 黃河中藥-學術講師 8001-10000
發布日期:2022-04-25 瀏覽次數:404
帶量采購、醫保談判、重點監控合理用藥、鼓勵創新和中醫藥振興等新政,對醫藥產業產生了巨大影響。
創新藥在蘇州、上海張江等地迅速崛起,傳統化學制劑企業正接受一致性評價和集采的洗禮,疫情促進了防疫用品和原料藥的出口,中藥企業急于跨界或轉型。
今年是“十三五”結束、“十四五”開局之年,各地都在梳理“十三五”、規劃“十四五”,更關心本省在全國的行業地位,本文就從產值和企業數量角度做一比較。
01 產值
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醫藥工業實現了高速發展,作者也曾發三文做了匯總分析《收藏!改革開放40年,15圖看懂中國醫藥產業》、《11張圖表看懂新中國成立70年,醫藥巨變》,《10張圖看懂新中國70年,中醫藥巨大成就》(均可點擊閱讀)。
據醫藥經濟報研究策劃中心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即7大醫藥工業子行業(化學制劑、中成藥制劑、化學原料藥、生物制品、醫療器械、衛材及醫藥用品和中藥飲片)的規模以上企業總產值的年復合增長率為7.2%,2020年全國醫藥工業總產值達4.0萬億元,比2016年增加1.3倍,約占我國GDP的4%。
1978年,全國醫藥工業總產值只有47.4億元,增長了數百倍。
02 企業數量
淘汰小散亂、提高行業集中度一直在努力。單從數字來看,自2006年以來,全國原料藥和制劑生產企業一直處在4600家以上,且基本呈連年增長趨勢,一直到2015年達到5065家的高峰,2016年陡然下降到4176家,減少了889家,減少了17.6%。
2016年以后又逐年增長到2021年9月底的4587家,比2016年還多了411家,增長了10%。
2015年8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簡稱44號文)開啟了藥監改革,新藥要全球新,老藥要補課(一致性評價),兩版GMP未完成的提高集中度的重任又落到了一致性評價和帶量采購的肩上。
2019年11月29日,國務院深化醫改領導小組發布的《關于以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為突破口進一步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加快形成以大型骨干企業為主體、中小型企業為補充的藥品生產、流通格局”,提高行業集中度發出最強音。
03 各省排名
就各省比較來看,據醫藥經濟報統計,2020年醫藥工業總產值占比最大的是山東和江蘇兩省——占比都超過了15%,分別為15.94%和15.1%;位居第3~5位的是河南、吉林和廣東,產值占比分別為7.3%、6.7%和6.3%,上述5省合計占了全國醫藥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51.3%)。
“十三五”期間有15個省份的產值年復合增速超過7%,增長最快的是遼寧,復合增速超過了15%。
醫藥工業總產值與各省企業數量的關系又有多大呢,本文涉及的醫藥工業總產值(下文簡稱“產值”)是指7大醫藥工業子行業的總產值,但企業數量僅以占醫藥工業總產值比重較大的原料藥和制劑企業數量(下文簡稱“企業數量”,以2021年9月底數據為準)做一簡單對比,因醫療器械企業數量眾多(近3萬家)、行業分散且在醫藥工業總產值的占比也不大(不足15%)。
山東省產值最大,但其企業數量僅排第三位(301家);產值位居第二位的江蘇企業數量最多(458家);產值位于第三位的河南企業數量只排第七位(202家)——可見各省產值與企業數量的關系雖不完全對等,但相關性較大。
差距最大的是黑龍江省,產值排第23位,企業數量卻高居第14位(138家)。差距第二大的是江西和河北,產值和企業數量排名相差9位,只不過順序是顛倒的——江西高居第7位的產值,企業數量卻少到只排第15位(137家);河北以第14位的產值、企業數量卻高居第6位(214家)。
有的省產值大但企業數量少,可能確實是因單個制藥企業的體量較大,而有些省的產值大而企業數量少,也可能是因該省的醫療器械和衛材子行業等貢獻較大所致。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我國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新藥要全球新、老藥要補課(一致性評價)都是高質量發展在醫藥產業的具體踐行,高質量發展也將促進醫藥產業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
以帶量采購為突破口的新醫改正在向縱深發展,對行業的影響也將分期呈現,行業格局及各省在行業的地位也將隨之而變化。
300多萬優質簡歷
17年行業積淀
2萬多家合作名企業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