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位推薦
- 珍格醫療-臨床銷售 15001-20000
- 地奧制藥-醫藥代表 6001-8000
- 普利德醫療-醫療設備銷售經理 面議
- 大唐-兼職招商經理 面議
- 景德中藥-直營經理 6001-8000
- 安邦醫藥-省區招商經理 8001-10000
- 恒瑞醫藥-醫藥信息溝通專員 6001-8000
- 黃河中藥-學術講師 8001-10000
發布日期:2011-01-27 瀏覽次數:356
新年伊始,國家人社部便給社會公眾帶來佳音:去年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0.7%,較上一年提高了3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在631萬應屆高校畢業生中僅有近60萬人未找到工作。這本是一件可喜可賀的好事,然而,人們從眾多網友的跟帖中看到的卻是幾乎一邊倒的質疑、不屑和反感。
屢創新高的高校就業率緣何不受待見,筆者以為,其根本原因在于公眾對其真實性、科學性、公信力的質疑。首先,“畢業即失業”的社會流行語與官方所公布的可喜數字存在較大反差。近年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論調頗為流行,子女考上大學的家長少卻了前些年的自豪與榮耀,除了為孩子大學期間的龐大開銷犯愁外,更為4年后孩子的就業前程擔憂,不管官方以怎樣的可喜數字鼓舞人心,人們似乎感受不到這屢攀新高的高校就業率帶來的就業形勢的明顯改善。反而聽到的卻是諸如去年3月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發出的“今年暑假大學畢業生超過630萬,再加上歷年還有一些積壓沒有就業的學生,我估計總數在700多萬的樣子,形勢非常嚴峻”之類的憂慮與感嘆;而連日來社會輿論對江蘇立法禁止惡意“啃老”的熱議,也從側面為大學生就業難作了注腳。
其次,官方與民間對“就業率”的概念認知有誤差。要統計“就業率”就必須首先弄清楚什么叫“就業”。隨著我國用人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用工和就業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國家人保部多年前已將“靈活就業”作為勞動者就業的一種重要形式。但在民間,一些人的就業觀仍停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的階段,他們只把到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大學生算作“就業”,或者把“就業”的概念界定在“工資穩定、職業穩定、老有所養”的“工作”范疇,而把在非公企業、中小企業的“合同”就業,尤其是自主創業、靈活就業等視為沒有就業。而教育部現行的畢業生就業率統計辦法中,就業形式則包括“簽訂就業協議書、簽訂勞動合同就業、靈活就業(自主創業、藝術類自由職業)、定向委培、升學、出國(境)和參加國家地方項目就業”等7種。官方這種“寬泛”的就業統計與民間“實惠”的就業認知形成落差,“九成”的高校就業率受質疑便不足為奇了。
其三,對功利化的高校就業率失真的慣性反應。由于在現行高等教育評價體系下,就業率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也是高校發展的“生死線”。僅畢業生就業情況與高校未來發展掛鉤的項目就多達18項,如年度招生計劃、專業設置、高校評估、經費核撥、新增學位點審核等等,任何一條都舉足輕重,這就在客觀上催生了高校為抬高應屆畢業生就業率而不惜八仙過海弄虛作假的功利化沖動。事實上,“注水”、“造假”、“虛高”、“被就業”的高校就業率早已是公開的秘密,沒有人太在意高校就業率的數字游戲。筆者以為,公眾對“九成”的高校就業率質疑未必有真憑實據,只不過是近年來人們詬病其真實性的習慣性思維而已。
公布高校就業率的本意是通過就業統計倒逼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教育改革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銜接,無奈卻反成了高校炫耀業績、追逐功利的工具,如果人們只是把每年的高校就業率當作不必較真兒的數字游戲,這不能不說是這種評價制度的悲哀。對此,人們只想奉勸:“高校就業率”已逾九成,“悠”著漲,別到某年淪為假分數!
300多萬優質簡歷
17年行業積淀
2萬多家合作名企業
微信掃一掃 使用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