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調侃語”折射現代教育的枉然與尷尬
發布日期:2010-11-01 瀏覽次數:426
目前網絡上盛傳著他們自編的流行語,他們為了釋放就業壓力紛紛開始調侃自己及所學的專業,希望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無奈和無助,如“我學經濟我悲劇,畢業工作沒處去”、“我學歷史我腦殘,求職路上好心煩”、“我學數學我無奈,工作找的好失敗”等等。作為曾經這個群體的一份子,我完全能夠理解他們此時的心態和無助。
這些調侃語主要傳達了三個方面的信息,一是目前找工作實在太難,特別是那些沒有關系沒有門路的學生,難于上青天;二是目前籠罩在畢業生身上的悲觀情緒,感覺前途渺茫,付出沒有回報;三是從這些調侃的科目來看,主要是偏于文理科,工科除外,這說明高校的招生和課程設置不合理,沒有依據社會需求做出合理的定位。這樣,試想一個學生如果既沒有家庭背景又學的是文理科專業,那么其找工作肯定是異常艱難。
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折射出當代教育的困境:盲目與尷尬。一是盲目。這種后果的出現其實在高中教育時期就埋下伏筆,高中的文理分科就注定了高考招生要按如此方式進行,而當時學生選擇本身就是盲目的,是否要學習文科學生老師心理就沒底;接著有這些學生就意味著要有足夠多的大學來接收,而大學的專業設置也是盲目的,它沒有根據社會需要來定位,它也無法根據社會需求來定位,因為每個高校所提供專業學生就業率是注水的,是虛假的,很多本科生研究生是被就業的,因此,教育的主管部門也無從獲知關于專業關于就業的真實信息。于是,我們身處游戲之中,我們認知被虛假信息所包圍,無從辨認真假,只有當有一天大量學生都無法就業的時候才醒悟過來,但為時已晚。不幸的是,我們已經成為被犧牲的一份子,孤苦無依地在求職場上游蕩。二是尷尬。因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異常迅速,本科碩士普及,博士數量世界第一。但也就是以量取勝,質量低劣,進而被西方一所知名大學校長說嘲笑。悲哉!
當然,除此之外政府對社會科學投入不夠,經濟的高速發展讓我們社會投入的功利性更明顯,這也是造成如此局面的重要原因。學生也有自身功底不足之因,據我了解一個基本功扎實的文理科學生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問題出在當下社會浮躁,學風亦然,學生基本功與80年代學生相差甚遠,于是自然會造成就業悖論,一方面是用人單位苦于無人符合其職位要求,一方面是大量的學生找不到工作。
因此,大學生找工作首先要不悲觀不盲目,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同時教育的主管部門更要抓住要害,真實地了解社會需求(就業的真實數據),進而指導高校專業的設置和招生,切忌盲目和隨意。因為你的隨意就意味找一大批年輕人四年光陰的虛度,就意味著大學生畢業的諸多痛苦。idxdy0003